「CAD/CAM」中的「CAD」,代表 Computer-aided Design,意即「電腦輔助設計」;而「CAM」則是 Computer-aided Manufacturing,意思是「電腦輔助製造」。這個使用電腦來將生產流程數位化的技術,首先由美國於 1950 年將其使用於空軍 SAG 系統;到了 1957 年,被稱為「the Father of CAD/CAM」的 Dr. Patrick J. Hanratty 發展出第一套商用數控程式系統(Numerical-control programming system)PRONTO,透過電腦軟體控制產品製程,更奠定了日後 CAD/CAM 的基礎並使其蓬勃發展至今。
相較於近代發明的 CAD/CAM ,牙醫學則是早在西元前 7000 年即出現;可說是晚輩後生的 CAD/CAM 因為牙科領域對材料的限制及高精度要求,要順利接軌並不容易。直到 1971 年,才由一位法國科學家 Dr. Francois Duret 開發了 Sopha 系統,這才成功將 CAD/CAM 與牙科連結,他也因此得到了「牙科 CAD/CAM 之父」的稱號。到了 1981 年,Dr. Marco Brandestini 開發出第一套 CEREC 系統、1983 年 Nobel Biocare 研發出可用於製造 PMMA 貼片及利用酸蝕技術製造鈦金屬薄蓋冠的新方法等,牙科 CAD/CAM 系統持續發展至今已十分多樣化。
牙科 CAD/CAM 的發展有三個要素,分別為掃描器、軟體以及加工方式。掃描器又可分為光學式(Optical Scanners)以及機械式(Mechanical Scanners)二種;設計軟體則大多採 Standard Triangle Language(.stl)作為設計輸出的通用檔案格式;而目前的加工法則可以成型的方式簡單分為減法製造(Subtractive Manufacturing )和加法製造(Additive Manufacturing),其中減法製造又可依刀具控制的程度分為三、四以及五軸等不同種類。三軸系統易於操作、加工速度較快,但加工路徑較常受到限制;而雖然五軸系統的加工時間較長,卻更合適於製造更複雜的物件。較晚興起的加法製造,就是現今普遍稱為 3D 列印的製造技術,其中依加工方式又可分為 SLA、FDM、SEBM、SLS 和噴墨式等,所能配合應用的材料與加工限制也各自有其特色技術,更詳細的介紹可參考 Dentalk #002 的活動內容。
CAD/CAM 改變了人類如何從事工業生產,在導入牙科時亦帶來前所未有的革新;比起傳統製造方法,除了提高準確度、也能有效節省使用昂貴的材料。未來應用只會更加多元的 CAD/CAM ,也將帶來全新的商業模式。究竟數位化會如何改變未來的工作型態?在這個趨勢下又該如何自保?目前全世界的發展趨勢與各家系統之利與弊為何?這些都值得這個時代的牙科從業人員深思,也歡迎參加接下來的 CAD/CAM 系列講座- Dentalk #007。
http://www.flickr.com/slideShow/index.gne?user_id=133311488@N05&set_id=72157657689078483